复旦大学智能计算平台2.0发布,将提供广泛的开放模型服务

复旦大学智能计算平台2.0发布,将提供广泛的开放模型服务

hyde221 2025-05-27 装修趣闻 2 次浏览 0个评论

5月26日下午,科学智能国际学术会议在复旦大学举行。来自不同学科领域、国家地区的顶尖专家学者、青年学子共聚一堂,探讨科学智能作为推动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融合的新引擎,如何加速重塑科研范式、拓展产业边界。

复旦大学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创新中心成立。 澎湃新闻记者 鞠文韬 摄

会上发布了复旦大学“AI大课” 2.0白皮书并成立复旦大学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创新中心。复旦大学“AI大课” 2.0 白皮书以“师生共创”为核心,“智学、智教、智评”全要素协同推进,涵盖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新型教材建设、教师培训、智能评价体系构建及教学支撑数智平台建设,并设立专项鼓励师生在“AI for Science”“AI for Education”等领域协同创新实践。同期成立的复旦大学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创新中心,将服务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统筹AI教学管理与师资队伍建设、AI及AI+拔尖人才培养路径,赋能产业与科技创新。

复旦大学CFFF智能计算平台2.0也同期在会上发布。相较于平台1.0,复旦CFFF2.0平台在科学模型开放、科学数据安全共享、软硬件协同优化三方面完成了全面升级,成为国内首个覆盖“教-学-研”全链条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CFFF2.0上线了文理医工各学科47个特色学科模型供跨团队开放调用,4万余个、11PB的科学数据集供科学模型研发和安全共享。

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表示:“学校将持续推进AI大课建设、塑造CFFF2.0成为科学智能领域的基础研发设施;用AI大课驱动教与学融通改革,让‘年轻人挑大梁’‘学生带着老师跑’; CFFF2.0也将提供更广泛的开放模型服务,高质量的科学语料和丰富的科研工具链,加速发现新的科学原理和技术突破。”

会议现场

主旨演讲环节,同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表示,结合同济大学学科优势特点,同济建立以“工程智能”(AI for Engineering)为载体,推动学科转型发展的重要思路,这也是应强国建设之需,顺时代发展之势。“工程智能是嫁接科学到产业应用的桥梁。工程智能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实现1-N的工程制造服务的拓展延伸,还有一种是1-0的原理发现,工程智能强调落地实践,因此更注重可行性,要求工程需可靠、证据可解释、结果能溯因。”郑庆华介绍道。

郑庆华表示,当前,同济大学开展工程智能的总体思路分为三大方面。一是赋能学科转型,如土木工程、建设与城市规划、交通、汽车专业、材料工程等传统强势专业要实现“老树长出新芽”,在重大工程中发现问题,用重大工程牵引基础研究,同时也赋能人文社科,改变科研范式;二是创新教育模式,优化专业布局,改革教学评管,提升教师素养,防止技术异化;三是提升治理能力,建设智慧校园、整合数据资源,实现一网通办、适应个性服务。今年5月20日,同济大学围绕“工程智能”系统布局的首批五大研究院已宣告成立,分别是:工程智能研究院、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极端环境建造研究院、自主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航空运输与低空经济研究院,这是同济大学落实落细2024年发布的《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的又一重要举措。

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则在演讲中探讨了计算和人工智能的深刻变革以及对未来可期发展的影响,科技发展将计算推到了创新能力建设的核心位置,数据改变了所有事物的本质,计算正在重塑整个世界的未来;他强调了无尽的计算将带来无尽的科技探索,并认为人工智能不仅仅是科技工具的革命,而是一场改变所有科技研究范式的革命性工具。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复旦大学智能计算平台2.0发布,将提供广泛的开放模型服务》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